文 | 段滌光(遺作)
在歲月的長河里,時光,沉淀了經年的記憶。
然而四十多年前,四千雙峰兒女,風塵仆仆奔赴湘西,開山劈嶺,填土筑路,三年的枝柳鐵路大會戰,波瀾壯闊,氣吞山河。當年三線修路人火紅的青春,燃燒的激情,久久迴蕩在腦海,至今難以忘懷。七十年代初,國家備戰備荒,加快三線建設,枝柳鐵路是開發大西南的一條重要鐵路干線,北起湖北枝城,穿越湖南湘西,南抵廣西柳州。
為了高速度,高質量建好湖南境內的線路,省地縣相繼成立了支援枝柳鐵路建設會戰指揮部。七四年春節過后,修路人員名額就分配到了區鎮和社隊。那時我剛讀完高中,懷著“為祖國修鐵路”的熱忱,興致勃勃到社隊報了名,覺得參加三線建設很光榮。早春三月,盡管還有一絲寒意,但春已擠進了季節的門坎。作為選派的先遣隊員,公社召開簡短的會議后,我們挑著行囊,匆匆趕到莫家塘的杏子飯店報到。次日一早,在縣招待所匯合,隊伍趕往湘鄉搭火車。一路風馳電掣,列車抵達懷化已是暮夜。換乘十多輛大卡車后,在黑暗崎嶇的山路上。車燈如螢光點點,一路閃爍。經過晝夜兼程,輾轉顛簸,第二天傍晚,車輛在盧溪縣一個叫利略的地方停了下來。聽說到了目的地,大伙忙著檢拾好行李下車。迎著撲面而來的山風, 遠遠望去:兩頭是剛拉通的鐵道隧道,中間是一片石山坡嶺和荒地。領頭的說,這一帶是我們要動工的工地。
路邊的山丘邊是一片瓦黑色聚居村寨,有人在吆喝:“石牛、甘棠的到了”?!靶幼拥牡侥沁吶?,還要走一段,住在水卡村”。顧不上旅途疲憊,我們又高一腳低一腳,沿著一條山洼羊腸小道,跌跌撞撞繼續前行。沿途凋零荒蕪的田垅里,隱隱約約看見幾個背著背簍的老鄉在勞作。曠野掠過一陣候鳥的叫聲,打破了山野的寂靜。黃昏最后一抹晚霞逐漸暗淡,摸著天黑我們進了村住進了幾戶老鄉家里。大伙解開行囊,在樓板鋪就的稻草上,挨個排列,攤開棉絮,倒頭就睡。一早起來,感著山區有些涼意。簡單吃了點早餐,指導員就率領著大家去貼標語,掛橫幅,號房子,購糧食,買蔬菜,備餐具,為第二天到來的隊伍作各種準備。大部隊來了,浩浩蕩蕩。杏子300幾十名民工,編成二個連隊,李秋來、謝翰程分別任一、二連指導員,向中柱,胡寶華任一、二連連長。人員按部隊的排、班建制,分散住入老鄉騰出來的屋子,樓上樓下搭一個大地鋪,人挨著人,盡管有些擁擠,好在都安頓下來。
幾百人的修路隊伍,一下涌入這塊沉寂的土地,恬靜的村落頓時變得喧嘩和熱鬧起來。當地土家族民居都是木架子屋,外圍筑一圈土墻,屋架上釘些木板。戶外是一個齊腰高的圍欄,一邊是豬圈,一邊是糞池。解手沒有蹲板,瞅著黑洞洞的糞坑,心里有些發毛,擔心一不留神,人就會跌進糞坑。男男女女在遮掩不嚴的圍欄上廁所,嘻嘻哈哈,顯得格外別扭和尷尬。食堂在一棟還沒圍上土墻、四面空空的屋架子內,連隊挑選了幾個會做飯的民工,壘灶架鍋,一時間炊煙裊裊,飯菜香味也撲鼻而來。山區食物緊缺,后勤物資也一時供應不上,蘿卜白菜,有時加點蘑芋豆腐,算是不錯的伙食。百幾十號人排隊打飯,屋檐下、地埂上,大伙一邊吃飯一邊插渾打科,大鍋飯的生活倒也新鮮,也很熱鬧。老鄉家里很簡陋,只有簡單的炊具和床鋪,沒有什么家什,談不上有洗澡的地方。我們去河邊找了一個僻靜處,搭個簡易的蔑席棚子做澡堂,外面壘個土灶,用鐵鍋燒些熱水,男的就到棚子里沖一沖,女的人少,把熱水提回寢室去洗漱。
水卡屬盧溪縣解放巖鄉的一個小山村 ,村前有一條小河,叫解放巖河,土家族人沿河而居,由于交通閉塞,經濟落后,老鄉的生活過得十分艱苦,每天在上午10點和下午3點吃兩頓飯,早中晚背著背簍和農具下地干活。土家族人民風淳樸,實誠熱情。女人賢淑溫順,男人勇敢彪悍。他們衣著土家民族服裝,簡樸寬松,繞著土布頭包,男的是黑布粗衣,女的為左開襟藍布鑲邊服裝,只有年青姑娘配戴了一些民族服飾。男女行路都保持一定距離,不能相互搭訕,也不能挨著坐一條板凳。為了建立和諧的工民關系,連隊領導與當地干部連夜交換意見,了解村規民約。指導員和連長在大會上強調,要尊重少數民族風俗,嚴格執行駐地紀律,住地必須掃得干干凈凈,連隊醫生要熱情接待老鄉問診就醫,勞忙時節民工要分批參與老鄉搶收搶種。駐扎第二天, 指揮部電影隊到連隊放電影,領隊周放洋是我初小的老師,濃濃的荷葉口音,待人依舊那么爽朗??吹竭B隊宣傳欄里我寫的一段白話快板,他覺得好,就制成了幻燈:
竹板這么一打,
來個小快板,
三線建設來湘西,
修路在水卡。
水卡人們親,
水卡人們好,
騰房安鋪噓冷暖,
工民情意濃。
……
幾句通俗的話,交融了大家情感,現場歡聲笑語聲,響起了陣陣掌聲。
安營扎寨后,縣指召開了開工典禮和誓師大會,四千修路民工云集在指揮部和利略隧道前的一片空地,十六個連隊紅旗招展,鑼鼓喧天,群情激昂:"三湘四水笑顏開,毛主席派的喲,修路大軍進山來,進山來......" 高亢嘹亮的歌聲,響徹空曠的山谷,驚飛了山林的飛鳥。雙峰鐵建工地在吉首,鳳凰,瀘溪三縣交界地帶。杏子、花門、石牛和梓門,甘棠、青樹,龍田,洪山,花門,永豐鎮分別在利略隧道的左線和右線。杏子修建的路段約一公里。一連工地山坡連著隧道,二連工地是陡嶺和洼地。
我是測水人,編入二連。連隊160多人,工地要挖除2.4萬方土方,移除2.2萬方石方,完成填方1.3萬方,在石山坡地拉出一條凹型槽,連接山下填筑的鐵路路基,另外要修建涵洞、溝槽,擋墻。任務十分艱巨。工地開始破土動工,修路沿線紅旗飄揚,人聲鼎沸。高音喇叭播放著激昂的歌曲,整個山地都沸騰起來。民工在山坡、巖石、峭壁拓土撬石,揮錘鑿洞,劈山開路。大家手挖肩扛,人挑車拉,你追我趕,車水馬龍,熱火朝天。山坡陡嶺隆隆爆破的炮聲,掀開了枝柳鐵路會戰的號角。不久, 我調到連部任文書。每天忙完文宣報表、上傳下達,就匆忙趕往工地,收集施工情況,統計工程進度,和大家一起挖土,抬石,執釬,鑿炮眼,撬石塊,拉板車。哪里人手緊,就去哪里干。雙手磨起泡,肩上磨破皮,涂點藥水,咬牙忍一忍。小傷小痛都不輕易離開工地。
施工員和我幾乎隔天就要去指揮部器材組的山洞領雷管,取炸藥,拿導火索。爆炸品有嚴格的管控,我們倆人同路前往,分開領取,各自返回,一路上都小心翼翼,生怕出絲毫差錯。工地上爆破,1.5米的導火索,3分鐘的引爆時間,點上火就得飛快地跑進山背的貓耳洞,瞬間山崩巖裂,硝煙彌漫,一束束土石噴射而出,又暴雨般地向地面傾瀉,工地上落滿了厚厚的泥土和滾落的石頭。15分后,解除警戒的號聲響起,大伙才從容地從洞里走出。我自告奮勇當過幾回放炮員,一次次的成功爆破,那股勇士般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無論是烈日炎炎,還是刮風下雨,在如火如荼的工地上,鐵建戰士都是鐵人硬漢,從湘黔轉身來到枝柳工地的青年曾亦愚,在突擊隊里挑大梁,干重活。危險時刻總是沖在前面,400多斤重的石頭砸進路坑,他毫不猶豫拿起繩索抬杠,拼盡全身力氣,和工友一步一晃,硬是把石頭給抬了出來。鐵建姑娘巾幗不讓須眉,素顏簡妝,和男工一樣拖車拉土,掄錘打釬。英姿颯爽的身影,如山花般地綻放在鐵建工地。
在會戰的艱苦歲月,沒有加班費和獎金的概念,那時大家就是一股純樸的熱情,為國家三線建設盡心竭力,奮勇拼博。一批標兵模范、熱血青年在會戰中入了黨,入了團。黨員先鋒隊,青年突擊隊的旗幟在工地高高飄揚,他們挺膺擔當,默默奉獻,爭先創優,奔涌著全部能量。修路人,揮灑汗水和青春,也有危險和生死經歷。上路不久,鈴山十八歲小金,在工地被飛濺的石頭砸中眼睛,因傷勢過重摘除了眼球。后來測水熊姓小老鄉,拉著一車滿滿的土石在下坡跌倒,身體被車輪碾壓,肝臟破裂,七竅流血。送自治州醫院全力救治后,才挽回了生命。大村鄧姓青年,為了多拉快跑,不慎連車帶人跌入10多米高的路基谷底,滾落的石塊砸中頭部,經省指醫院緊急搶救,才逐漸恢復生命體征。還有豐瑞劉姓民工,休工后去河里沖涼,突發手腳抽筋,被卷入解放巖河底,失去了年青的生命。
而我,至今仍然心悸的是那次午間爆破,場地人員清空后,我站在安全警戒線外的路口執勤,隨著工地隆隆的啟炮聲 ,意外飛來一塊石頭,“嗖”的一聲從頭頂掠過,就落在身后。真是生死剎那,我直冒冷汗,幸好老天眷顧,大難不死,躲過一劫。國家每月補助修路的民工36元錢,其中15元給原籍社隊記同等勞力的工分,15元用于集體伙食費,6元供個人日常生活用品開支。一付手套,一個披肩,一雙輪胎草鞋,就是每個三線人的勞保福利。我們手挖肩挑,把山削平,把溝填滿,把路拉通。路基在修路人的汗水中一天天徐徐鋪展,延伸成型。
那個年月,偏隅的窮山僻壤,生活單調而枯燥。工余時光,聊上幾句家鄉哩事,拉個二胡,吹個笛子,玩幾把撲克,算是自得其樂。男人們喜歡卷點喇叭筒抽抽旱煙。女同志就在月色下洗洗衣服,拉個家常,哼哼小曲。遠離家門的人,不免思念父母,想念妻兒,常常臉龐上掛著思鄉的淚水。每當收到家人的來信,男人的鐵漢柔情,女人的笑逐顏開,是連隊最歡樂的時刻。雙峰縣鐵建指揮部駐扎在利略隧道前的山坡上,辦公是一排排階梯式的低矮工棚,對面是一個巨大的解放巖山洞,流水潺潺,霧氣縈饒。洞內陰森詭異,迷離惝恍,高深莫測。然而人們卻無遐去游覽山嶺的自然風光與探尋巖洞秘密。指揮部里人來人往,工作人員每天都十分忙碌。指揮長李育群、副指揮長陳嫦娥穿梭在棚房的各個部門,開會研究,商量工作。李指揮長性格耿直,行事果斷,很有魄力,陳副揮長作風潑棘,敢說敢干,雷厲風行。他們穿著草鞋,戴著草帽,扎著褲腿,風里來,雨里去,風塵樸樸地奔走在各個連隊,協調解決各種矛盾和問題。九月,我從連隊抽調到縣指,和王憨山老師負責雙峰鐵建的宣傳工作。我們畫宣傳畫,出宣傳欄,寫標語牌,走工地,下連隊,傾力去為會戰營造加油鼓勁,大干快上的氣氛。
縣指除了一批嚴謹的工程技術人員,還有一批生動活潑專業青年:溫暖的話務員蓉姐和梅子,活躍的播音員夏香,嚴謹的放映員志高,有認真的打字員小葛,有敬業醫生和春。還有忠于職守的公安戰士顏玉和正凡,他們都在各自的崗位默默奉獻。冬初,省指傅政委等領導巡視雙峰工地,對梓門女子班鐵姑娘精神和甘棠炊事班長的老黃牛事跡給予高度評價,為了整理好材料,政工組長鄧河清同志親自執筆,我承擔炊事班長的文稿。幾經修改后,又到分指集中閉門定稿、打印。后來我調去懷化,為省指即將召開的大會布置會議場地。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年底,懷化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了湖南省支援三線建設年度總結表彰大會。提出了高質量高速度建設枝柳鐵路的新要求。一批鐵建標兵受到表彰,省會文藝團體專程進行了大型慰問演出,省指的會程一結束,育群指揮長說有幾個干部年底要回原單位,指揮部人手緊,任務重,不由紛說把我拽進小吉普,連夜返回了縣指。次年三線部分領導、干部輪換,在沈文葆、李育群之后,由王憲敖接任縣指揮長,杏子區委曹運疇到水卡任連隊聯指,鐘憲章繼任二連的指導員。胡寶華改任一連連長,曹竹云接任二連連長。
七五年開春, 雙峰鐵指承接了古丈牛角山車站一段新的施工任務,各個連隊抽調了幾百名民工轉戰到了牛角山新工地,并設立了雙峰鐵建分指揮部,李乾正、何禹求任分指揮長和政委。我也調往牛角山,在曹丙增老師的政宣組工作。這里的條件和生活更加艱苦,山上是無序的灌木,山下是雜亂的茅草。分指揮部設在牛角山對面的山丘上,棚房里支起幾塊木板,當成辦公、打印、通訊的臺桌,和住宿的床鋪,盡管條件極其簡陋艱苦,環境陰冷潮濕,干部職工餐風飲露,依然熱情不減。開工前夕,我們在山腰用石灰填寫了“挖平牛角山”的口號,顯赫的五個大字,氣勢恢宏,勃然奮勵,施工熱潮隨即展開。春雨綿綿,擋不住建設者開山辟土、平洼筑路的熱忱,那時的口號是“雨衣一身水,天晴一身泥,毛毛細雨當好天,大風大雨不歇肩”。雙峰鐵建民工戰天斗地,揮汗如雨的豪邁氣概,熱血情懷,永遠銘記在牛角山下。六月,由連隊推薦,300多名雙峰鐵建青年在三線參加高考。通過政審,地區招生辦按文化考試成績擇優錄取三個半名額(半個在兩個縣間按成績爭?。?。兩個月后,我接到了入學通知。望著曾經灑過汗水的工地,帶著幾分留戀,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連隊的戰友、縣指的同事,離開了湘西火熱的鐵路建設工地。
七六年十月,雙峰鐵指會戰的鐵路路基工程全線貫通。在沒有機械施工的艱苦的條件下,雙峰兒女吃苦耐勞,敢打硬仗,創造了在枝柳鐵路建設浩氣迴蕩的英雄壯舉。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科技進步,國家進入速度最快,網絡最龐大的高鐵時代,特定時期的那段鐵路建設歷史,也許淡出了人們的記憶,當年參加修路的干部民工,現在都年事巳高,但那段技柳鐵路會戰的歲月,卻歷久彌新,難已忘懷,那激情,那氣魄,那震憾,似乎熱血還熱,熱淚還暖。雖有萬千感慨,卻無怨無悔。(配圖來源網絡)
作者:段滌光,雙峰測水人,長期在邵陽工作,退休閑居長沙。喜歡閱讀和寫寫畫畫,愛垂釣,旅游攝影。2023年3月6日,因突發疾病去世,享年67歲。此文為作者生前新作,其夫人根據其遺愿,特向本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