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企業不是利潤最大化,而是幸福最大化。
曾經,央視記者的一句“你幸福嗎?”,曾勾起人們對幸福的無限遐想。涉及到企業,關于幸福的話題也漸漸多了起來。尤其是一些企業連續發生惡性事故之后,人們在發問:那些制造有毒產品坑害消費者的企業,他們掙到錢就幸福了嗎?那些讓員工惶惶不可終日,甚至跳樓自殺的企業到底能夠走多遠?
有學者在長期專門研究了企業發展之后,甚至得出這樣的結論:最好的企業不是利潤最大化,而是幸福最大化。但也有人滿懷疑慮:幸福本來是每個人自己的感覺,可以建設嗎?有的企業很注重員工福利,有的企業很注重學習,難道這就可以解決一切嗎?有的企業很注重文化,難道這就能夠回避企業要解決的問題嗎?
有說法認為,幸福力才是企業終極的核心競爭力。那到底什么樣的企業文化才會給人帶來幸福感呢?什么樣的幸福文化才會變成企業的發展力量?
締造幸福價值觀 幸福,畢竟是人的心理感覺,最根本的決定還是人的主觀價值判斷。那么,幸福企業的人會如何看待自身和外部事物?又是如何締造自己的幸福感呢? 1.幸福的基礎是知道珍惜和感恩 人類有一個普遍的特點:凡是到手的東西,就會進入貶值的狀態,這就是“貶值占有”規律。人若沒有“珍惜”這一美德,就會不斷地讓擁有的貶值,然后再去追求更多的占有。 幸福企業的領導知道感恩社會、政府、同行和客戶,感恩自己的父母和親朋好友,感恩與自己一起奮斗的同事和員工。同樣,幸福企業的員工也明白自己擁有一份工作的幸運,知道在老板搭建的平臺上奮斗的機緣,感恩投資者的平臺以及上級的指導。幸福企業的人們知道,只有自己懂得了珍惜和感恩,才會擁有現在和未來不斷進步的人生。也只有理解了這些,一個人也才可能在工作中感受到快樂。 2.幸福的根本是為別人創造價值 一個人自己能夠幸福嗎?如果有,也是低層次的。企業同樣如此。生理的滿足叫快感,短暫的個人滿足叫快樂,能夠珍惜自我并能夠為別人奉獻的人才會有長遠的幸福感。 毫無疑問,一個自私的企業(只想著自己掙錢,而沒有將“奉獻與收益”建設成為一個良性機制的企業)是不可能成為幸福企業的。只有為社會創造價值的負責任的企業,才可能成為受人尊敬的企業。 企業對社會和客戶要有所貢獻,否則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而決定這一點的又恰恰是企業內部上下級之間、平行部門與崗位之間、先進與落后之間等企業不同職能部門或者崗位之間相互的、主動的、制度化的、充滿樂趣的相互幫助。 3.幸福的關鍵是汲取正能量 人們都不由自主地在運用“比較”的思維看自己和人生。但也生出了很多苦惱。比如見到比自己好的人會心生嫉妒甚至嫉恨,可這絲毫不會給自己增加利益。幸福的人和企業,一定懂得見賢思齊才能真正地增進自我利益,而見惡自戒則可讓自己遠離危險。 學習美好、高尚、神圣的知識和人物,可以讓大家心中充滿正能量。否則,人的頭腦就容易被負面的能量占據。你的企業把學習充滿正能量的知識與每個人自身精神的建設納入制度了嗎? 4.幸福企業以員工發展為基本目標 以往,企業的基本目標是企業發展,更明確一點是股東利益最大化。但問題是:員工若不是企業發展目標,而是淪為工具,就不會有積極性,又怎么會把企業做好呢? 員工的發展既包括能力和相應收入方面的,也包括個人職業發展的規劃,以及其個人精神品質、道德素養、人格境界等一系列要素的同步提高。在中醫中,看得見的這些現象是“陰”,而看不見的精神力量才真正是生命的“陽”。當“陽氣”不足時,“陰”的行為表現就會缺乏正確的方向和動力。“共同成長、共同富裕、富貴同步”,應該是幸福企業對物質、精神和諧發展定位。 5.幸福企業是正面價值集合體 幸福并不是孤立的主觀認知,企業必須是能夠健康發展的,在管理系統和制度機制層面上落實人類美好的價值。如讓員工參與的民主管理,員工的職業發展規劃,領導干部的謙卑和服務落地,一人有難眾人幫的良好氛圍,先進帶動落后的良好機制,上級的教練作用發揮與考核及功過連帶的機制,等等??傊?,幸福企業要具備“責任體系——對內對外、對上對下的責任感和落實機制;學習體系——個人學習進步的制度化推進和考核,學習了就要落實到行動上——個人與工作的創新;問題診治體系——能夠用有效的方法和機制隨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并借助問題的解決優化系統、制度與機制”。 這一切聽起來美好的想法,都離不開兩大重要的方面: 一是領導干部是否率先垂范?所謂身教勝于言教; 二是是否制度化、機制化了,否則,就只是熱鬧一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