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8-19日,首屆中華傳統文化企業應用論壇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隆重舉行。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鄒廣文教授就《中華傳統文化與企業文化建設》這一主題發表了演講。 什么是企業家?簡單來說,能不能把經營企業作為一項人生事業去做的人,也就是說企業本身就是我安身立命的平臺。我覺得當今中國社會,不光企業,我們放眼中國的其他行業,發現這種行業錯位現象太多太多,不能一心一意去從事自己的本職工作。同樣,當今中國社會大學的校長很多,但教育家很少,老板經理很多,但企業家很少。為什么?我們說很大程度上能不能檢驗你是不是真正的教育家、真正的企業家,那一塊試金石就是你所從事的行業是不是你的人生事業。我覺得不可否認,相當一部分的老板更多的是把經營企業作為自己的權宜之計,作為自己賺錢和謀生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目的。人和人交往是目的,和目的的交往,是心與心的碰撞,像剛才心玲老師給咱們做的互動,這個是目的和目的之間的碰撞,而不是手段和手段之間。所以,我覺得首先,中國企業家很少。當企業家很少,企業家精神這樣一種自覺就很難達到。什么叫企業家精神?我想這是一個非常值得下一步中國企業文化成長非常重要需要研究的層面,未來中國企業文化建設可能應該從三個層面著手,首先從高層層面思考:什么是企業家?如何培育企業家精神? 鄒廣文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第二個層面,從企業中層管理人員層面思考:我們企業都要依托這些執行力,更多要探討和培養團隊精神,要倡導團隊溝通、團隊合作。 第三個層面,對于一線員工層面思考:要探討的是工匠精神,黨中央在這方面也有好多倡導,大國工匠,現在專門有這樣一個專題片,工匠精神也是企業文化建設中繞不開的話題。大家想想,本來中華傳統文化當中能工巧匠有很多,但是今天為什么我們又要倡導工匠精神呢?還是那句話,我們太浮躁了,由于整個社會的浮躁,導致了我們每個人的浮躁,所以我們不能一心一意專注的做一件事情,所以就導致了今天中國產品的粗制濫造、傻大黑粗。 為什么我們提出“供給側改革”?實際上就是給我們的生產廠家提出的一個基本任務,你的產品不合格,你的產品不能切實的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所以一方面,老百姓上日本、韓國去掃貨,另一方面政府這邊又在喊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這說明什么?供需不對稱,所以我覺得一方面要供給側改革,但是還要強調需求側的改革。你老是強調需求方要愛國、要買國產車,問題是老百姓這一生買幾輛汽車?我很愛國,但是車不愛我,所以我覺得這里面就給企業家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的產品不過關,為什么我們的產品老百姓不買賬?工匠精神實際上更多的是讓大家沉下心來,至少在我的汽車流水線上,我扭的螺絲,我要對得起我自己、對得起我這份職業。如果這個產品在我這個環節上出了問題,那是對我名譽的一種損傷,所以說有沒有這種精神?像愛護自己的生命一樣來愛護我的這份工作、來愛護我這份工作的成果。上升到哲學層面來講,或者上升到形而上的層面來講,這就是我們國學或者中國傳統文化要解決的問題。 剛才完美集團的胡總有幾句話我覺得非常好,大道至簡,真理是樸素的。北京大學有一位哲學家叫馮定,他寫了一本書叫《平凡的真理》,道不遠人,為什么這么講呢?剛才胡總說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其實我覺得這就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最直觀表達,你看老百姓說的話真的是非常簡單,可以說孩子都能聽得懂,但是,中國文化更重要的強調的是知行合一。也就是說知的東西和行的東西應該統一起來,這是陽明心學非常重要的東西。 怎么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呢?比如說在中國傳統文化跟企業文化的對接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理念,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誠信。誠信這個詞實際上由兩個字組成,第一個是誠,第二個是信。什么是誠?我在指導博士生寫論文的時候,我說你們誰敢挑戰一下自己,比如我的博士論文就叫“說誠”,能把誠這個字說清楚,從歷史到生活,把它說清楚,那你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當中是填補空白的。我們天天喊誠信,但是你發現我們經常好多問題恰恰是不了了之。 我個人認為當我們說誠的時候,你看中華傳統文化怎么講?孟子講,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因為中國文化強調天人合一,也說誠看起來是做人的規律,做人的準則,但實際上它所表達的是自然規律。大自然春種夏長秋收冬藏,人生有四季,就像自然一樣,一個莊稼比如我們撒一粒種子,它從破土而出、生長發芽、最后結出果子。作為一個孩子,怎么實現人生,每個季節要把每個季節的事做好。所以,人們要從自然的春種、夏長、秋收、冬藏中悟到做人的道理,這就叫天人合一。所以我經常跟學生講,人生不要做錯季節的事情,春天一定要把春天的事做好,不要老想著秋天的事。某某學生博士沒畢業,拿到一個專利發財了,我說你別想了,你學的是哲學,哲學就是要守住寂寞,板凳要坐十年冷。沒有一定量的讀書積累,你在哲學界怎么能有所收獲,秋天也不要想春天的事情。總而言之,人生一做錯季節的事情那是反天道、反自然的。 所以什么是“誠”?孟子這句話確實對我們有啟發,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回過頭來對我們企業家而言,企業的經營有沒有企業經營之道?企業文化核心不就在探討企業經營之道嗎?所以說我覺得企業講誠其實就是知道自己,不但要知道自己該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不該做什么。我覺得這個誠就守住了底線,什么事不能做,大家想想,這不就是進入到我們的信念層面了嗎? 第二個字,什么叫“信”呢?簡單來說,我理解的信就是不需要講道理,如果我給你講一番道理你才相信,那就變成有條件的信,信是一種無條件的堅守。所以有一個詞叫堅信,你看咱們的國家領導人經常慷慨陳詞,我堅信只要我們怎么怎么樣,我們就能怎么樣怎么樣,學理上說得通,因為信不需要講道理。 前幾年咱們溫州高鐵脫軌,咱們的新聞發言人說你們信不信?反正我信了。仔細想想,信是不需要講道理的。反映了什么問題?哲學在很多理念,在最高層面的理念上是不需要講道理的,因為那是人一生去守護和堅守的。就像胡總講的,舉頭三尺有神明是科學嗎?不是科學,我睜開眼睛看不見神明到底在哪里,這是需要我們去守護的東西。 我的孩子現在已經讀大三了,我記得他上幼兒園的時候,放學突然回來問我,老爸,人為什么要做好人?比如有一天問我,人死是怎么回事?我說你怎么問這個問題?說我們小朋友的姥爺死了,我說死了就是不在了。他說不在到哪去了?總而言之你發現對死亡的追問就是一個非常哲學的問題,因為你不懂得死,人的生就沒有意義。所以他問我人為什么做好人?我心想孩子怎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其實這是一個哲學問題,但是所有的回答,你想想怎么回答孩子?你怎么去回答你都發現這是把一個無條件的問題變成一個有條件的問題,就是人為什么做好人,這是一個無條件的,它是一個無解的問題。我最后怎么回答孩子?我說你是不是人,他說我是人,是人就要做好人,以后不要再問這個問題。大家想想是不是,你所有對好人的理解,孩子你要做好人,做好人可以入黨入團提干,以后中組部選調你,以后可以當領導。這是不是把好人理解得太蒼白了?有條件的好人還叫好人嗎?所以,我們必須從小給孩子植入一種信念,人等于好人,我覺得這就是一種信念。所以說,當我們談信念的時候,可能更多的是從這個層面來談。 但是我想這些理念灌輸到我們的企業文化建設當中去,那可能對我們員工的素質提升是有非常大的幫助的。 總而言之,我從1992年開始在大學講企業文化課程,可以說追蹤了中國企業文化成長的歷程,也走了上千家企業。但是我的一個基本感覺,企業文化的核心是重在化人,幫助企業員工真正實現由一個社會人轉變成為企業人,這就是企業文化要做的工作。 但是什么叫企業人?全身心融入到企業的員工才叫企業人,也就是說管身體是靠制度,管心靈要解決文化認同的問題,所以說企業文化最根本的層面就是企業價值觀的認同。所以我要感謝方太、完美等等企業以及各位企業家朋友們,感謝你們在中華傳統文化和我們企業管理、企業人塑造的對接當中所做的工作,再一次感謝大家! 來源:正和島致良知商學院 作者:鄒廣文
企業管理
中華傳統文化與企業文化建設關系如何?清華大學教授這樣說…(下)
發表時間:2017-11-21 13:52:02來源: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