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永恒的職場命題,答案卻總是很主觀的。說到底,無論是否待在舒適圈,重要的是自己如何正向地追逐夢想、追逐舒適度。
舒適圈 comfort zone,在不同場合中的自在程度。越熟悉的環境就越輕松自在,但如不試著走出去,成長也會有限。 貼士 如何跳出舒適圈 主動克服恐懼,而不是逃避。 恐懼感表明了這件事在你的舒適圈之外,在你克服它時,你已經開始擴張你的舒適圈了。 打破習慣,換種方式去做事。 做套路外的事,不管多小的改變,你都在一點點走出舒適圈。 試著愛上不安的感覺。 這是走出舒適圈的關鍵,不安往往暗示自己在成長。 不斷嘗試新事物。 比如每周做件沒做過的事。 “舒適圈”這個詞,開始被越來越多人提及。當世界變化越來越快,是應該跟隨變化,不斷走出舒適圈,將生命延至無限的可能性;還是讓自己待在熟悉的環境中,過舒服的日子?這已成為職場人遲早要面對的課題。至于究竟該如何做?標準答案存在于每個人心中。 舒適“圈”住內在潛能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個又一個圈圈,我們都在圈圈里生存著;而舒適圈就是讓我們最舒服自在的一個圈子——在一個熟悉的環境,與認識的人相處,做自己會做的事,在慣性的運作下,輕松自在,不易緊張。而我們中的多數人,可能早已習慣于在自己熟悉的圈子里打轉。比如,具備一項很強的能力,可以在自己擅長的工作上做得很好,但懶得動腦學習此外的任何事,總想待在安逸的“舒適圈”中,一旦跳出這個界限,面對不熟悉的變化與挑戰,就會變得無所適從,甚至四處碰壁…… 待舒適圈里,其實無可厚非,因為人的天性就是追求舒適、逃避壓力,但如果因此就不敢去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也就意味著無法發揮內在潛能。有一個關于“舒適圈”的理論是:“人長久待在舒服的環境下,會因為生活安逸而不想動腦筋;但若把人帶到比較險惡的環境,經歷了挑戰和痛苦,反而會變得成熟。” 跳著跳著他就贏了 而縱觀職場上取得很大突破的成功人士,多數都是跳出“舒適圈”,去接觸新事物、應對新挑戰,不斷擴大人生的半徑。目前擔任上海一家在線英語學習平臺業務總經理的Maiko Lin,便是一個代表。剛滿41歲的他,在回顧自己的人生路時,發現自己幾乎每隔十年就會跳出舒適圈,跳到原有的軌道之外。 第一次是在10歲時,被迫跟隨父母從臺灣移民到加拿大,硬著頭皮用一年時間克服了英語交流障礙;第二個十年,大學畢業加入美國一家家具貿易公司,工作五六年、成為一名職場老鳥后,他選擇放棄總部更好的待遇,選擇到中國開拓新業務,用他的話說就是,“最終結果怎樣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看到,依靠努力,自己的生命將會慢慢延展至無限的可能性。”回國后,發現業務中很多人因為英語不好造成不必要的麻煩,于是又在第三個十年放棄老本行,成為一名老師,并在第四個十年,從CEO特助做到業務總經理。 Maiko Lin說,“每當邁出重要一步,我也曾有過猶豫,但很慶幸在該逃離自己的舒適環境時,不管主動或被動,我都沒猶豫,選擇了堅持,并始終保持著創業家般的冒險精神。” 另一種觀點 了解真實的自己 舒適圈就是理想生活 待在舒適圈,就錯了嗎?并非如此。舒適圈說到底是個很主觀的概念,它也很有可能就是讓你最放心的生活方式。 某種程度上,舒適就像是自己的潛在直覺,它會在無形中向你透露出最佳答案;而且舒適圈也并非一天促成,它同樣需要時間打造,對部分不想脫離舒適圈的人來說,或許意味著Ta現在擁有的一切已足夠;那么此時擁抱舒適,就是尊重自己。 總之,當你了解自己真實的模樣,自在與自信便會與你同在,你也不需刻意去找不同的樂子。生命很短暫,沒什么會天長地久,何不讓自己活得安心、舒適? 奔跑吧少年!當你老了,才有資格用安逸安詳等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