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曹軍漢,男,湖南長沙縣人,在埃塞開設軍漢摩托車廠,食品廠。
在埃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以南的Debrezit,有一片廣袤的草原,生長著擁有巨大樹冠的金合歡樹,來自長沙縣黃花鎮的曹軍漢開設的長沙縣軍漢摩托車廠埃塞工廠就坐落于此。
從2001年開始,曹軍漢已經闖蕩埃塞17年。他從最初的一名電工,到現在能流利地說英語和埃塞語,并在當地開設了自己的摩托車廠和食品廠,摩托車廠可年產各式摩托車兩三千輛,年銷售額兩三千萬元。
一口流利的埃塞語頗受當地人認同
埃塞當地時間10月29日,記者在Debrezit見到了曹軍漢,他正在指導埃塞員工組裝一輛三輪摩托車。令記者驚訝的是,曹軍漢說的既不是漢語,也不是英語,而是一口流利的埃塞語,當地人叫阿姆哈拉語,是埃塞的官方用語。
2001年2月,曹軍漢跟隨湖南環達公路橋梁建設總公司來到埃塞,在路橋項目中負責電力施工。然而,身邊大多是埃塞同事,日常工作常常是大眼瞪小眼,用手比劃著交流。
生性豪爽、愛交朋友的曹軍漢受不了這種“啞巴式”的生活,決心好好學習英語,適應陌生的環境,與同事們打成一片。
彼時,埃塞物資極為匱乏,工程項目工地上要找幾張白紙都不容易。曹軍漢急中生智,見項目工地存放著許多白色的板房建材,他每天下班后,就拿著英文書在白色板材上一遍遍地抄寫單詞。
英語學會了,可埃塞本地人日常交流更喜歡說官方用語。曹軍漢又學起了阿姆哈拉語。工程項目工地的白色板材依舊是他的學習黑板,當地司機、同事成為他最好的語言老師。
經過13個月的自學,曹軍漢已基本能用阿姆哈拉語與當地同事交流,他也因此成為在埃塞最早會說阿姆哈拉語的湖南人。“現在我打電話給埃塞人,他們一般都聽不出來我是中國人。”曹軍漢說。
自己買地建廠生產摩托車
2011年,一心想自己打拼一番事業的曹軍漢從環達路橋辭職,做起了設備租賃、維修以及項目承包的生意。湖南人骨子里的那股拼勁,加上埃塞大力建設基礎設施的機遇,讓曹軍漢發了一筆小財。
2013年,曹軍漢在Debrezit買下一塊5000多平方米的土地,建起了摩托車廠,主要組裝生產兩輪摩托車、三輪客車和三輪貨車。
此前,埃塞的摩托車市場主要由印度廠商壟斷。為了打通供應鏈和建立自己的市場,曹軍漢前后花了一年多時間,先后到河北、河南、江蘇、廣東、重慶等地聯絡供應商。通過努力,曹軍漢的摩托車工廠目前在國內共有17家供應商,60%的零部件從國內進口。
供應鏈打通了,如何拓展市場又是一個大問題。此時,語言優勢幫了曹軍漢大忙。“我到埃塞各個地方開拓市場時,別人看我能說流利的本地話,不信任感一下子就降低了。”曹軍漢自豪地說。
10月29日,記者在曹軍漢的摩托車工廠看到,簡單的組裝車間前,一批組裝完畢的三輪摩托車整齊停放著,即將運往埃塞各地經銷商處。“工廠雖然簡陋,但每年的產量可達到兩三千輛。”曹軍漢告訴記者。
2016年,考慮到埃塞電力成本低和環保因素,曹軍漢從國內引進埃塞首款純電動三輪客車,可坐6個人。“這款車續航里程可以達到130公里,最高時速60公里。”曹軍漢說,純電動三輪車一上市,就大受市場歡迎。
“隨著中國企業多了,本地配套率也漸漸提高。”曹軍漢說,他們逐漸在本地購買材料,自己生產三輪客車底架、貨廂。
開創事業的背后,還有辛酸和艱難
如今,長沙縣軍漢摩托車廠埃塞工廠越做越大,尋求多元發展的曹軍漢又在亞的斯亞貝巴以北投資建設了一個食品廠。
十幾年的努力,曹軍漢在埃塞逐漸有了自己的事業,其中也不乏辛酸的經歷。“剛來時,我們出現了嚴重的水土不服現象。”曹軍漢說,在埃塞工作,最常見的就是“打擺子”,兩三個月就要得一次瘧疾,一病就是一兩個星期。
埃塞的自然環境也給他們來了一個下馬威。“每到天黑,土狼就出窩活動,到處嚎叫。”在長沙縣軍漢摩托車廠埃塞工廠工作多年的孔慶剛也是長沙縣人,他告訴記者,此前一個工程項目營地的中國人半夜上廁所時,被土狼襲擊身亡。
更讓他們放心不下的是遠在萬里之外的家人。“每年只能回去一兩次,下班后就特別想他們。”曹軍漢說,以前國際長途太貴,只能靠寫信聯系,一個月后才能收到。如今埃塞通信網絡漸漸完善,工廠也有了無線網絡,想家人了就可以馬上通過視頻聊天。
記者:伍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