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毛致用同志幾件往事
陸魁宏
毛致用,政協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湖南岳陽縣人,1929年11月生,2019年3月病逝,享年90歲。
1953年至1960年,毛致用先后任岳陽縣委組織部干事、區委書記、縣委組織部副部長、公社黨委書記。1960至1970年,先后任岳陽縣委副書記、書記,岳陽地委副書記兼岳陽縣委書記。他注重調查研究,參與總結推廣岳陽縣毛田區搞集體經濟、科學種田、多種經營、在山上植樹、田埂種豆、地里栽棉的經驗。1971年至1973年,先后任常德地委副書記、地革委副主任,中共湖南省委副秘書長。1973年,任中共湖南省委書記(當時設有第一書記)。1977年6月至1988年4月,任中共湖南省委第一書記、省革委主任、省委書記(其間于1977年11月至1979年4月,同時擔任省政協主席)。
自1971年3月毛致用任湖南省委副秘書長起,我就一直在他的直接領導下,主要是在湖南省革委會黨的核心小組辦公室秘書組和湖南省委辦公廳工作,職責是開會作記錄、起草文件、報告,跟隨首長出差、調研。本文記述的有關毛致用同志的一些往事,都是筆者親歷目睹。
一、“學大寨,趕毛田”——北京農業展覽館兩個先進典型
20世紀70年代,岳陽縣毛田區曾因“學大寨、趕毛田”這句口號而享譽海內外,成為全國農業戰線上的一面紅旗。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毛田人民,也推動著毛田經濟的快速發展。
大寨和毛田兩個農業先進典型,毛澤東主席予以高度關注。60年代后期,毛主席來湖南時,問身邊工作人員,毛田通不通火車。得知毛田只通汽車不通火車后,后來毛主席委托周總理去了大寨考察,以后全國喊出了“農業學大寨”的口號。
大寨和毛田,兩個先進典型之間,感情非常之深。20世紀70年代,毛田派出一批又一批農民,長期住在大寨取經,大寨管吃管住。時任副總理兼大寨黨支部書記陳永貴還給毛田送來三面錦旗:昔陽縣委、大寨公社、大寨大隊各一面。我和省委農村部的有關同志專程去毛田作了考察,親自目睹了懸掛在毛田區委會議室的這三面錦旗。這三面錦旗給毛田區幫了很大的忙,“文革”期間,在各級黨政機關都“癱瘓”的政治氣候下,沒有任何人來沖擊陳永貴送過錦旗的毛田區委區政府。
二、作為在任的常德地委書記,回家辦點事親自打電話向省委辦公廳請假
70年代初,毛致用任常德地委副書記、地革委副主任(一把手是軍代表)時,因家里有事要回去一趟,他親自打電話向省委辦公廳請假。那天晚上我在省委辦值班,接到他的電話,同意他請假。現在還可在辦公廳查閱到當時的值班記錄。
三、從不用公車辦私事
因天氣突然變冷,毛致用的外孫打電話給毛的警衛員要車回家換衣服。毛致用知道此事后,大發雷霆,狠狠訓斥了外孫和警衛員。有一次,我在省委辦公廳大門口,看見毛致用用單車推著妻子去機關醫院看病。當時,專車就停在家門口,他就是不動用。毛致用不僅不用公車辦私事,而且經常辦公事也騎著自己那部破單車。有次去湖南賓館開會,許多與會人員都在大門口等候省委書記的專車,等了好久并未見專車來,只見毛致用騎著單車進了賓館大門。
四、強調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起草重要文件、報告,毛致用往往親自與工作人員共同切磋,一字一句,強調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中央兩報一刊對口徑。因此,最后敲定文件、報告時,我們習慣性地把兩報一刊擺在寫字臺上。
五、招待客人不準超過四菜一湯
90年代初,有次我在上海開會,回長沙時特意在南昌下車,看看時任江西省委書記的毛致用。
我先是找江西省社科院接待我,院長說,南昌正在召開8萬人鋼鐵會議,火車票全包了,你回長沙的火車票我們無法買到。晚上11點,住進了江西省委接待處,我給毛致用同志打電話,想看看他。毛致用說,我剛剛出差回來,你不易找到我,我馬上來看你。毛致用很快趕到了接待處,問我有什么要辦的事。我說,明天我一定要趕回長沙參加一個評職稱的會,如果不回去,有些參評對象會差我這一票。毛致用說,想想辦法吧!第二天清早,毛致用要章彥武給我送來一張回長沙的火車票,票是破例從響塘站調上來的。我非常感動。上火車前,毛致用請我在省委接待處吃中飯,上了四菜一湯,服務員還端來一盤菜,說是招待你的老鄉。毛致用二話不說,親自將那盤菜退到廚房里去了。
六、既堅持原則,又幫助干部解決實際問題
新華社湖南分社原記者王達智調任江西省委秘書長后,因與江西省委原書記鬧矛盾,長期未安排工作。我了解情況后,向毛致用同志匯報了此事。后來毛致用告訴我,秘書長位置已做了安排,王達智同志就安排當省委政研室主任了。
作者簡介
陸魁宏,男,1937年2月生,湖南藍山人,哲學研究員,教授。全國毛澤東思想理論與實踐研究會常務理事,全國鄧小平理論研究會首屆理事,全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理事,全國認識論研究會理事,湖南省哲學學會理事長、名譽會長。1984年起,先后擔任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兼副院長,湖南省社科聯黨組副書記、執行主席兼湖南經濟社會發展學院院長。1993年6月,被中國社會科學院聘為特邀研究員。出版個人專著4部,主編、合著20部,發表論文200余篇。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