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秋意正濃。習近平總書記踏上三湘大地考察調研,給湖南確定了“一帶一部”新的發展定位,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思想。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對湖南提出“三個著力”要求。
殷殷囑托,飽含深情,重構了湖南發展的戰略坐標,描繪出三湘大地美好圖景。
五年來,湖南省委、省政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習總書記的系列指示要求,帶領三湘兒女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精神,以開拓創新、著眼長遠的思考,以真抓實干、艱苦奮斗的行動,交出不負囑托的答卷:
GDP進入3萬億俱樂部、創新引領增長、開放型經濟大跨越、“四跟四走”模式成全國精準扶貧樣板、七成財力投向民生福祉、供給側改革大刀闊斧、“百千萬”工程加速農業現代化……
進入新時代,7300萬三湘兒女正朝著習總書記指引的航向,踏浪前行。
讓精神落地生根
“希望湖南發揮作為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過渡帶、長江開放經濟帶和沿海開放經濟帶結合部的區位優勢,抓住產業梯度轉移和國家支持中西部地區發展的重大機遇,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競爭力,加快形成結構合理、方式優化、區域協調、城鄉一體的發展新格局。”習總書記科學闡述了湖南的新定位。
“不東不西”曾是湖南發展面臨的區位尷尬。“一帶一部”定位則將湖南的發展視域擴展到全國,提升了在中國經濟版圖中的價值。
要把湖南發展置身于全國發展大局之中,將區位通道優勢轉化為經濟競爭優勢。貫徹落實習總書記指示精神,首先要在理念上深化對新定位的認識,在戰略上做好謀篇布局。
“過渡帶”怎么過渡?“結合部”如何結合?
在全省大思考、大討論后,省委省政府構建“一核三極四帶多點”格局的思路出爐:把長株潭城市群打造為長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引領區;建設岳陽、郴州、懷化新增長極;打造京廣高鐵經濟帶、滬昆高鐵經濟帶、環洞庭湖經濟帶和張吉懷精品生態文化旅游經濟帶;依托國家級新區、經開區、高新區和特色園區,形成多個基礎扎實、實力雄厚、特色明顯、產城融合的新增長點。
融入長江經濟帶,對接“一帶一路”,在產業梯度轉移中壯大產業,在空間開發中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湖南圍繞習總書記指示精神的思考、戰略一步步落地。
時光回溯到2013年秋天,湘西十八洞村。在“我是人民的勤務員”的質樸話語中,習總書記同石爬專大姐圍著火塘拉起家常。
就在這個深山苗寨,習總書記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思想,開啟了中國脫貧攻堅偉大斗爭的全新篇章。
對湖南而言,這是動力,也是壓力。
作為內陸省份,“七山二水一分田”折射出了湖南貧困地區的特殊困難。全省7000個貧困村,大部分人均占有耕地面積不到一畝。
“只有發展產業,才能真正脫貧。”湖南省率先探索出“四跟四走”產業扶貧思路,即資金跟著貧困戶走、貧困戶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項目走、項目跟著市場走,把所有扶貧要素精準對接起來。
這是習總書記精準扶貧思想在三湘大地落地生根的真實寫照。
“要創造性開展工作,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著力推進農業現代化,讓廣大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兩年前的全國兩會上,習總書記再次用“三個著力”點撥湖南發展。
湖南推進供給側改革的“行動指南”快速出臺:“去粗取精”去產能,“旁敲側擊”去庫存,“化險為夷”去杠桿,“多措并舉”降成本,“揚長避短”補短板。
牢記囑托,湖南省要求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政績觀,堅決守住扶貧、住房、就業、醫療、教育等民生底線;牢記囑托,湖南省提出以科技為支撐,走內涵式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
不講條件求實干
坐標明晰,藍圖繪就。惟有實干,方能不負囑托。
2016年11月,湖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出臺“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并把其視為落實“一帶一部”定位、湖南未來發展的潛力所在、希望所在、出路所在。
2017年6月,湖南首個空港型綜合保稅區——長沙黃花綜合保稅區獲批僅一年就實現封關運行,半年內進出口額超8.5億美元。
湖南設計了“1+2+5+N”的開放崛起推進體系,以問題導向實施對接500強、對接新絲路、對接自貿區、對接湘商會、對接北上廣等五大專項行動。
從長沙到湘西,“湘品出境”“萬商入湘”“湘企出海”“拓口興岸”和“園區開放崛起”等行動鋪開。
作為湖南承接產業轉移的“橋頭堡”,郴州市找準與企業的需求共鳴點,扎實推進點對點、產業鏈招商,珠三角、長三角等地企業紛至沓來。
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競爭力,必須抓住抓牢創新。湖南全力建設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并于2017年發布三年行動計劃,力爭到2019年新引進100個高端創新團隊、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5%。同時,推動長沙“麓谷”、株洲“動力谷”、湘潭“智造谷”、衡陽“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示范區”協同錯位發展。
扶貧指向精準,民生惠及大眾。湖南將精準扶貧與改善民生相結合,將70%的財力投向民生事業,每年興辦一批重點民生實事項目,搞好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微建設”“微服務”。
在脫貧難度最大的武陵山、羅霄山片區,一批批扶貧干部矢志“不脫貧就不脫身”,以自己的“辛苦指數”換來百姓的“幸福指數”。“雨露計劃”、貧困婦女貸、勞務輸出……湖南各級黨委政府想方設法找脫貧的法子。
曾被稱為全國十大污染城市之一的株洲市“壯士斷腕”,在過去五年里關停了1300多家污染落后企業,“騰籠換鳥”加快培育“中國動力谷”,從“根”上變換了株洲發展的底色。
以“三去一降一補”為重點,湖南著力在“破”“立”“降”上下功夫,將鋼鐵、煤炭、房地產、金融等領域的供給側改革推向縱深,不斷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益。
為求解“魚米之鄉”農業現代化,湖南深入實施三個“百千萬”工程。整合支農資金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選派萬名農業科技人員下鄉,有效破解了“科技入田”難題。如今,洞庭湖區的種糧大戶,按綠色標準種起了高端優質稻,活比過去少了,收入卻更高了。
要實干,離不開良好干部作風的堅強保障。近年來,湖南省從嚴從實建隊伍,持之以恒改作風,努力形成真抓的實勁、敢抓的狠勁、善抓的巧勁、常抓的韌勁。
今年以來,“一竿子插到底”的調查研究熱潮在湖南興起,僅4月前后就有20位省領導分赴40個國家級貧困縣暗訪調研。
湖南的答卷
春末夏初,動力之城株洲,一抹橘色驚艷了世界。
全球首條智軌列車示范線在株洲試運行。虛擬軌道、軌跡跟隨技術、智能運行等“黑科技”向世界展示了湖南的創新與制造實力。
受益于“一帶一部”定位,在創新與開放“雙引擎”驅動下,湖南經濟與國際國內深度融合,高質量發展其勢已成。
超級計算機、超級雜交稻、高鐵動力與控制系統、中低速磁浮等科技成果躋身世界先進行列……五年來,湖南省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3.6個百分點,共獲國家科學技術獎94項。
依靠產品結構升級和經營模式創新,工程機械“湘軍”打了“翻身仗”。2017年,三一重工營業收入增長64.67%至383.35億元,凈利潤大增928.35%至20.92億元;中聯重科實現凈利潤13.32億元,逆轉了上年的虧損9.34億元。“不能實現數字化升級肯定就翻船,轉型升級成功就會翻身。”三一集團董事長梁穩根坦言。
首次突破2000億元大關,這是2017年湖南省文化和創意產業的增加值,占GDP比重高達6.35%。如今,對標“中關村”的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正在加快形成行業引領格局。湖南移動互聯網產值更是三年增長80倍,去年達845億元。
雖偏居中部,從湖南出發的中歐班列卻一鳴驚人,發運班次和總體運營水平進入全國前五。
曾幾何時,開放不足,百般掣肘。如今,通江達海,開放要素聚集,開放型經濟“爆發力”驚人:2017年湖南進出口總額360.4億美元,增長37.3%,增幅居全國第四、中部第一。
目前,湘企已累計境外投資企業1400余家,投資規模近年來穩居全國前列、中部首位。“一帶一路”沿線,“湘字號”園區相繼落戶。
十八洞村,僅用三年時間就整村脫貧,“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成為踐行習總書記精準扶貧思想的典范。
昔日,守著綠水青山過窮日子。如今,綠色農產品帶著脫貧致富夢走出大山。
三湘大地的貧困正在快速消除:過去五年,湖南減少農村貧困人口551萬人,貧困發生率從13.43%降至3.86%,51個貧困縣均有2個以上特色產業。
2017年,資產負債比高達80%的華菱鋼鐵,扭轉了連續虧損局面,實現凈利潤52.96億元,較歷史最優水平增長157%。
這個最大省屬國企的“逆襲”,是湖南著力推進供給側改革的標志性碩果。
截至2017年,湖南總計化解鋼鐵產能50萬噸、煤炭產能4180萬噸,減少煙花爆竹生產企業1180家,置換存量政府性債務5457.4億元;2017年為企業減負約922億元。
在長沙郊區的含浦街道中心幼兒園,綠樹紅屋中傳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難以想象,農村幼兒園條件跟城里一樣好。”一位家長喜不自禁。
除了城鄉教育日趨均衡,基本醫保跨省全覆蓋、公立醫院藥品購銷“兩票制”、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免費獲供教科書……湖南著力改善民生給群眾帶來了滿滿的獲得感。
現代化農業,正在三湘沃野勃興。“超級稻”再次刷新世界單產紀錄,“海水稻”最高畝產超620公斤,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6萬人,家庭農場增至3.35萬戶,一批精細農業為特色的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建成。
“三大攻堅戰”任務還十分艱巨,洞庭湖治理和長江岸線生態恢復任務還很繁重,供給側改革還任重道遠……答卷面前,三湘兒女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繼續奮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