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明亮,叫自知
文/石川
深冬的周末,屋外的天氣雖然寒冷,但端坐在擁有空調的自家書房,捧一本書,品一壺茶,卻有一番溫暖和溫馨。它讓我的思緒像一匹野馬在時空的原野上奔馳,忽而撞進歷史的深處,忽而又回到了生動的現實,并由此生發出一些關于人的自知的感慨來。
在歷史的深處,先是看到了戰國時期齊國謀士鄒忌勸說君主威王納諫的場景。鄒忌苦口婆心,居然以己為喻,說自己明知沒有城北徐公那樣英俊,但我的妻、妾和客人卻硬說我要比徐公美,這話聽起來當然舒服,但我照照鏡子就知道他們都是在說溢美之詞,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妻偏愛我、妾畏懼我、客人有求于我。為了讓君主聽得進不同意見,鄒忌便把此說給威王聽,進而引入正題說,“威王您統領著齊國方圓千里,有城池一百二十座,宮中的嬪妃和近臣沒有不偏愛的,朝中的大臣沒有不畏懼的,全國的老百姓沒有不有事相求的,假若您不廣開言路,您聽到的只會是贊美,必然會深受蒙蔽,從而迷失方向,那樣齊國就危險了。”鄒忌的良苦相勸警醒著君主,威王便下令群臣吏民,能面指王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者受中賞,謗議于市朝聞于王之耳者受下賞。從此,齊國政通人和,國力大增。
在歷史的深處,還看到了漢高祖劉邦打敗項羽后在洛陽擺慶功宴的盛況。宴會上,滿面紅光的劉邦想聽大家對他的評價,便說“諸位將領,你們說說,朕為何能獲得天下,而項羽又為何失了天下?”。眾臣聽了,自然都是恭維。將軍王陵說:“陛下英明決策,一言九鼎,賞罰分明,有威信,項羽哪有您這樣的美德?所以自然是您得天下啊!”“項羽為人自大,又胸懷狹隘,嫉賢妒能,最后落得四面楚歌,乃咎由自取也。”又一位大臣接著說道。聽了大家的贊美,劉邦當然歡喜,但他還是搖頭道:“你們對我的認可,也對也不對。我有自知之明,我之所以有今天,只不過是因為我善于用人罷了。其實,我個人的力量十分有限,如果不是大家的支持配合,恐怕很難走到今天。比如,要論深謀遠慮,我不如張良;要論帶兵打仗,我不如韓信;要論治國安邦,我不如蕭何。他們能為我效命是我的福氣,有了大家的鼎力相助,才有今天啊!”劉邦的這番情真意切的話語,讓在場的文武百官無不動容,沒有一個不覺得他是一位值得永遠為之肝腦涂地的明君。
這兩個場面,也讓我心生無限的感動。喜歡聽好話應該是所有正常人的共性,但鄒忌和劉邦卻不被好話所惑,始終擁有自知之明,實屬難得;威王權傾一時,威震八方,卻能聽得進不同意見,讓自己保持頭腦的清醒,做出明智的施政之策。他們的開疆拓土,必然會有八方的支援;他們的治國理政,必然是國泰民安;他們的為人做事,必然是順遂穩健。他們,為后來者豎起了做人要懂得自知的標桿!
在歷史的深處,又仿佛聽到了春秋末期哲學家、思想家和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在諄諄教導。他在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他的這句話,雖只短短17個字,但言簡意賅,哲理滿滿,猶如醍醐灌頂,讓我進一步明白了一個道理:人活于世,要達到智與明的境界,就要學會知人更要學會自知;要有力與強的功夫,就要既能勝人更能勝己。而所有這些,自知是前提,是基礎,更是根本。因為,有了自知,人才會正確估量自己,既不把自己看得太重,也不把自己看得太輕,既不高估自己,也不貶低自己,既不自負與自滿,也不自卑和過謙,既不好高騖遠,也不自輕自賤,始終讓自己沿著適合自己的方向和道路去行走。這不就是智與明、力與強的景況么?看來,有一種明亮,叫自知,它就像是自己給自己點燃的一盞燈,照亮著自己一路穩健。
不經意間,在與歷史的對話中,我的思緒終于回到了現實。到處是紅塵滾滾,到處是熙熙攘攘,到處是喧囂嘈雜。多半的情形,我們似乎能夠看清別人的缺點,但對于自身的不足,我們往往忽略不計或者是無法面對。很多情況下,我們難有自知之明,不能正確認清自己,甚至還錯把平臺當本事,錯把位置當水平,錯把脾氣當個性,錯把過客當人脈,錯把損友當至交。現實中,自知的那盞燈,急需我們去點亮。
我們自以為最了解自己,其實很多情形我們是在霧里看花,分不清自己的優缺點,辨不明自己的長短處,很少冷靜下來梳理和認識自己,甚至對自身的感知,多半還來自外人幾句隨隨便便的評價。對一些事物,自認為知道實際上并不全知道,自認為明白實際上卻并不全明白。有時還盲目自大,看不到別人的優點,也看不到自己的短處,高估了自己,低估了他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說話做事以自我為中心,對阿諛奉承的客套話常常深信不疑,即便做錯了,也不知道去審視和反思自己。有時又妄自菲薄,看不到自己的潛力,也弄不清別人的弱項,習慣于仰人鼻息,將自己活到塵埃里。由于對自己認識不準確,便沒有合適的行為方寸,要么隨波逐流,把自己弄得沒有主見和主張;要么盲目攀比,把自己整得個身心疲憊;要么自卑自憐,明明有能力做好的事,卻因為不自信而止步不前;要么自負自大,明明無法勝任的活,卻偏要不撞南墻不回頭。
其實,人生那么短,生活不容易,一個人最該做的,就是去點亮自知那盞燈。燈亮了,我們就會清楚,人和人是有區別的,別人有的未必適合你,你想要的也不必和別人相同,我們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我們擁有并不是為了讓別人羨慕,而是我們自己真正需要,沒必要在別人的生活里去安排自己。最實在而又成功的人生,是我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懂得自身的優劣,并根據自身條件去規劃去奮斗,量力而行,揚長避短,在有把握的事情上竭盡全力,在做不到的事情上不逞能,將優勢發揮到極致,將劣勢降到最低,實現心中的目標,過上自己滿意的生活。
中國有一句俗話,叫作“人貴有自知之明”,就是說能清醒地認識自己,才是最聰明、最難能可貴的。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智慧。人生在世,我們時常會感嘆看不透人心,其實,最難看透的反而是我們自身。自知的那盞燈,要被我們點亮起來,還真需要我們經常地從歷史深處采掘油料和養分,并不斷地在實踐中開展自我修煉。
要不忘自己的初心。認識自己最重要的是,一定要了解自己內心真正的需要,明白自己追求的到底是什么。要銘記初心,切勿把自己的生活寄托在別人的眼光和對別人生活的想象中。不可人云亦云,不可隨俗沉浮,不可盲目跟風,不可朝三暮四,不可見異思遷,不可這山望著那山高。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亭臺樓閣,處在不同的位置,站在不同的舞臺,別人的生活真相你不一定知道,他人的喜怒哀樂你不一定理解,倒不如牢記心之所向,堅守好自己的本心,認真經營好自己的日子,踏踏實實走好自己的路。
要明了自己的責任。一個真正意義的人,其根本的標志,就是他能負起生命賦予的責任。嚴整的一生,必定是承擔責任的一生,也正因為承擔著責任,生命才顯得崇高。我們首先要對自己負責,珍愛生命,珍惜光陰,努力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其次,要對家庭負責,扮演好在家庭里的角色,孝順父母,尊重配偶和子女,為家的建設貢獻光和熱。最后,要對社會負責,積極融入集體,處理好個人與群體、小家與大家的關系,為社會奉獻自己的力量。肩負起了責任,即使渺小,我們一樣會受到尊重和愛戴。
要用好自己的長處。每個人活著,都有其存在的獨有價值和優勢。其閃光點要是能得到充分彰顯,其人生就是流光溢彩。有的人善于繪畫,畫筆下乾坤流轉;有的人長于寫作,文字中洞觀人間;有的人擅長下廚,餐桌上飯菜飄香……當我們挖掘到自身的長處,人生仿佛就進入了順風順水之境,做起事來也猶如神助。或許我們的長處微不足道,可是一旦被有效地利用和培養,我們就找到了通往成功的路徑。既然上天給予了一份優勢,我們就用后天的努力,將其打造成熠熠閃光的個人品牌。
要規避自己的短處。尺有所長,寸有所短;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人都不可能完美無缺,缺憾才是常態。因此,面對自身的短處,我們既要明了和坦然地接納,又要能補則補、能改則改、能優則優,即便不如人意,也要學會與不完美的自己一起努力,切忌因為自身的瑕疵就停止了該行的腳步。更何況,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用到的并不是自己的短處:工作中,大多是被按照我們的長處與優勢安排,以提高辦事效率;生活里,真正愛我們的人,既會欣賞我們的優點,也會包容我們的短處。
要調好自己的心態。物隨心轉,境由心造,人對自我的認知也是由心而生。但情緒永遠不會產生客觀和準確,只會產生認知的偏差和行為的走偏。心下雨,晴天也是雨;心天晴,雨天也是晴。平和的心態,看世間萬事,都是那樣簡單明了。若用復雜的心態,看萬丈紅塵,人就容易被世相所迷。任何事都是相對的,好也罷壞也罷,全仗我們用怎樣的心情去對待。改變不了別人,至少我們能改變自己,很多時候,換種心態就是柳暗花明。人生路上,我們總是忙于認識各樣的人,但最有價值的遇見,莫過于在某一瞬間重遇了自己。那一刻我們才會懂得,走遍世界,不過是為了找到一條走回內心的路。
要堅持經常的反省。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到在關鍵事不含糊、關鍵時不糊涂,就不得忘了經常的反躬自省。盡量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反思自己是不是對己不克制、或是對人不友善、或是對事不用心、或是對物不珍惜,弄清楚“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搞明白 “從哪來”“到哪去”“怎么去”,不斷認清自我、修正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最好的自省,就是參高看遠、比先競優,在寬中省胸懷,在高中省水平,在遠中省視野,在先中省差距,在優中省距離。
要常做與人的換位。人世間,并沒有絕對的對錯,不過是角度和立場不一,看待事物的觀點也就不同。你是顧客,常會認為商家太暴利;你是商人,常會覺得顧客太挑剔。你開車時,希望行人遵守規則;你步行時,希望車主禮讓行人。你打工時,覺得老板苛刻;你當老板時,覺得員工不積極。有些時候,只要我們稍微換位思量,走出局外看局內,跳出自我看自我,很多心中的疙瘩也就釋然起來。如果我們多一點將心比心,也就多了理解和包容,多了對自己的認識與欣慰。
要勇于吸納不同意見。人要清醒,就要始終明白:不管一個人活得有多高明總有閃失的時候,不管一個人有多偉大也總有缺點和毛病,再靈敏的人也看不到臉上的灰和自己的背,更何況我們絕大部分都是普通的凡人,決不可自命不凡。古人也講到,“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所以,我們要認清自己,就要經常虛心地聽取不同意見,尤其要勇于聽取那些對自己的批評,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有則改之,無者加勉,從善如流。能夠指出我們不足的人,也是我們生命中的貴人,應當倍加珍惜。
一個人,想要活著并不難,難的是認清自己和世界后,還能自信地活著。做人,失敗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敗了還不自知。自知的那盞燈,不能被忽視,需要我們經常地去點著,它會讓我們明亮,讓我們自信滿滿地少走彎路。
這個深冬的這個周末,逛了歷史想現實,我仿佛找到了一盞燈,一盞關于自知的燈,心里似乎亮堂了許多。
(原載于《文藝生活》2022年第12期)
作者簡介
石川,中國作協會員。作品散見《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湘評論》《湘江文藝》等報刊,著有隨筆集《人生如字——諧音字趣談》(人民出版社出版)。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