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張小龍,1969年12月3日出生于湖南省邵陽市洞口縣。1987年考入華中科技大學(原華中工學院)電信系;1994年畢業,獲碩士學位。同年到廣州工作,從事軟件開發。2010年11月20日,騰訊微信正式立項,由張小龍負責;2014年5月6日晚,騰訊公司宣布對組織架構進行調整,成立微信事業群,由張小龍擔任微信事業群總裁。2015年02月11日,入選“2014中國互聯網年度人物”活動獲獎名單。
微信的平臺化發展方向是否真的會讓這個原本簡潔的產品變得臃腫?在國際化發展方向上,微信面臨的問題真的是文化差異壁壘嗎?騰訊高級副總裁、微信產品負責人張小龍給出了自己的回答。
在專訪中,張小龍從實踐經驗出發,分享了他對互聯網產品開發的體會,以及微信下一步的思考。騰訊科技從中精選了核心內容,希望通過張小龍的所思所想讓產品經理、業務管理者們獲得一些啟發。
針對很多文章所討論的“微信功能多了會不會變得越來越臃腫”問題,張小龍認為,一個東西是不是很臃腫并不取決于它有多少功能,而取決于它最終展現出來的,在體驗上是不是用戶覺得很臃腫。
“我們做產品的人要做的是,最終用戶用的時候讓他覺得這個東西很簡便。這是一個技巧,你有沒有能力把非常復雜的功能最后變成了一個簡單的產品來給用戶使用。”張小龍解釋。
張小龍在采訪中表示,做產品不是從文化角度出發,而是從需求出發。微信國際化路線上能否成功,未必是由文化因素決定,而是對當地的用戶和需求是否夠了解。
在推動微信向新的層級進化的動力方面,張小龍關注的是“溝通工具的進化”。他一直在關注Google眼鏡,甚至希望有一天能將微信做到類似于Google眼鏡這樣的鏡片里去。
“同樣是溝通,可能我還是要說話,但是我說話不用手去按住了,這樣又會輕松很多。如果我眨眨眼睛對方就知道我一個表情代表什么,那又更輕松了。”
但微信在溝通的本質方面也在不停反思,“我們有個版本說少發微信、多和朋友見見面,就是在表達這樣一種反思。”
人文的東西在微信里面的價值有多高?在張小龍看來,一個產品有很多層面去看它,人文只是它的一個側面,很多時候不能把它放大化。
“人文的東西并不是體現在你看得到的方面,它更多的體現在你看不到的那些方面,它會影響每一個功能,這才是最本質的。但是,對這點可能很多人沒有思考過,以為人文的東西就是我們搞一個很小清新的圖片什么的。”
綜合來看,人文的東西其實是貫穿整個產品的脈絡,或者說是它的靈魂所在。
來源:騰訊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