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松,湖南大學岳麓學者,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本科畢業于南開大學,2011年獲得北京大學博士學位。2011-2016年先后在美國凱斯西儲大學戴黎明教授課題組和新加坡國立大學先進二維材料研究中心Slaven Garaj教授課題組從事博士后研究。
他的研究領域包括低維材料的可控合成、納米器件的制備及電荷輸運性質研究、高性能生物傳感器及光電器件,生物電子學等多學科交叉領域。在Angew. Chem. Int. Ed., Nano Lett., Adv. Mater., Chem. Sci.等國際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文章被引用1400余次。
岳麓山下,一棟修葺一新的五層樓建筑格外引人注目,世界級納米醫學研究所——湖南大學化學生物學與納米醫學研究所在此坐落。
眾所周知,化學生物學和納米醫學均是當今科學界最熱門的研究領域,在湖南大學化學生物學與納米醫學研究所里,有一位年僅34歲的年輕教授劉松,專注于二維材料的可控制備、功能化的納米器件及納米材料在生物學中的應用。他看上去像個剛畢業的大男孩,但卻擔負著高端領域研究的重任。工作中他是同事們的“親密戰友”,教學中是學生們的“暖男師父”,生活中是親人朋友的“開心果”。實事求是,敢為人先,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新時代青年人青春不悔積極探索的精神。
留學是求知的渴望 歸國是執著的信念 2011年,劉松在北京大學碩博連讀完成學業后,為求在專業領域的深造,選擇留學美國,師從華人教授戴黎明進行碳材料領域的學習。博士后研究結束后,劉松得知新加坡建立了世界最先進的二維材料研究中心,在老師的推薦下他前往新加坡國立大學Slaven Garaj教授課題組,與來自世界各地的科研工作者共同研究二維材料以及如何通過化學方法對其進行改性。 對留學生們而言,學業完成后是回國發展還是留在國外,從他們踏出國門的那一天起,就始終是縈繞在心頭的一個難題。漂泊在外讓劉松深深地感受到,目前世界上大多數知名的研究所都分布在歐美地區,科技的中心多在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最前端的儀器、最先進的技術絕大多數被歐美國家所掌握。中國需要更多優秀的歸國人才將世界級納米化學技術帶回祖國,才能讓國內的科學技術更迅速地發展。留學期間,劉松時刻關注著國內的消息。他直言,其實周圍很多外國朋友、同學都關注著中國的變化,都為中國的發展點贊。身在異鄉的見聞,堅定了劉松歸國的心。 回國發展一定會給研究帶來更多的生命力,他認為,作為中國的創新一代,應該為中國的科研事業作出貢獻。回到祖國,不是作為祖國發展變化的旁觀者,而是作為祖國發展進步的創造者。 研究正逢機遇 海歸團隊點亮“納米光” 五年的留學生活結束后,劉松毅然選擇回國發展。“一定要在自己的專業方面有所建樹,為祖國的專業研究貢獻自己的力量。”他說。 在同學的推薦下,劉松來到長沙面試,湖南大學這所高等學府濃厚的學術氛圍深深地將他吸引。面試通過后,劉松立刻著手準備工作。“當時面試官們都特別親切、和藹,另外湖南省的人才引進政策、湖南大學的岳麓學者計劃、一事一議的學術方式,這種愛才、惜才的大背景都讓我堅定了在這兒工作的心。” 一年過去了,研究所的發展讓他愈加有信心。據了解,劉松所屬的納米醫學研究所是以湖南大學化學生物傳感與計量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化學化工學院、生物學院為依托的國際頂尖的納米技術專家與化學生物學專家團隊。人才優勢也是研究所發展的有利條件,他們的技術團隊一成立便擁有以美國總統科技委員會顧問,美國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醫學院院士Chad A.Mirkin為核心的國際頂尖納米技術專家與化學生物學專家團隊,該專家團隊已成功入選中國“千人計劃”頂尖人才與創新團隊項目。劉松所在的科研團隊成員中七人也皆為優秀留學歸國人才。劉松介紹:“我們這七名‘海歸’,來自全國七個不同的省份,團隊中年齡最小的教授是1987年出生的,最大的也是1982年,均為80后。” 劉松研究的二維納米材料由于其具有優良的物理、化學、光學和電學性能所以在光電學、傳感、能量存儲等領域都具有應用潛力,在生物醫學方面也得到了快速發展。過渡金屬硫化物二維納米材料具有較大的比表面積,可以通過物理作用吸附大量的芳香族共軛分子,其在近紅外區具有較強的光學吸收能猝滅很多帶有熒光基團的物質。同時,二維納米材料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化學性質, 在生物醫學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由于生物組織在近紅外區是透明的,而過渡金屬硫化物在近紅外區有很強的吸收,因此可以通過吸收光能然后轉換為熱能,通過產生的高溫殺死癌細胞。又因為其具有大的比表面積,所以可以用于運輸一系列化療藥物分子。 教學相長無止境 桃李芬芳堅定教學道路 忙,是劉松早已習慣的生活工作狀態,而他清晰的思路和利落的行事風格則處處彰顯出活力。精力充沛,是同事和學生對他的一致評價。除了研究所日常的科研工作,如今他擔任班主任一職,同時還承擔著講課工作,為本科生、研究生開設了納米化學與納米技術的課程,講述最前沿的納米技術發展。“我很喜歡上課,我認為教書育人也是我的快樂。” 為了提高學生們對于課程的興趣,在教學方法上劉松也作了新的嘗試。比如擺脫以課本為中心的教學方式,通過新媒體渠道,以手機等為媒介激發學生聽課的興趣。為促進學生的多方位發展,劉松還向學校申請到了全英文授課的機會,以此擴大學生的國際化視野。他認為,學習知識不能被專業限制,現在學科之間存在交叉情況,涉及各個方面,學知識要注重寬基礎。 持續的創新需要有愛好作為支撐,劉松希望給予學生自由成長的空間,用啟發式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活躍的思維能力。課堂外,他則像朋友一樣非常關心同學們的成長,經常抽出時間來和學生們在一起,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作為老師,劉松希望學生們能在大學期間就做好對人生的規劃;作為朋友,他更希望他們,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都能有所得、有所獲。 “作為老師一定要承擔起傳承知識的作用,這是一種文化。通過能自己的工作能為學生提供一些人生的規劃與指導,幫他們解決學業中、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更重要的是希望通過與學生們、同事們一起努力,推動學術發展,帶領年輕人成長。”劉松堅定地說。 口傳心授,劉松的學生常常會被他的科研熱情、細心所感染。他的一位研究生感慨:“劉老師特別細心、負責,有時候晚上做實驗導致回宿舍時間比較晚,他都會親自打車送我們到宿舍樓下,確保我們安全回寢后才離去。他在科研上的專注更讓我們心生崇敬之情,因為劉老師我真正喜歡上了科研、喜歡上了學習!” 有一種海魚名鮭,不管游多遠,成熟后都會踏上逆水返鄉的旅程,只為心中唯一的夢想——回到生于斯、長于斯的故鄉。 Q A & 問:“歸國潮”來襲,您對于留學生有什么寄語? 劉松:首先,希望留學生們要練好自身的硬功夫,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質與能力,要全面發展。關于工作地點的挑選,我認為不一定都要扎堆選擇北上廣以及沿海的大城市,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地點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說湖南或者我們國家的中西部城市,發展機遇也是非常大的。其次,要找自己適合的工作,工作就像學習一樣,要找自己有興趣的、熱愛的領域。在國外期間也要多多加強與國內的聯系,包括與家人、好友的交流,這樣能幫助留學生們更快地融入國內環境,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時同學們在國外也可以多多關注招聘信息,目前我們國家有很多高校、企業都在“走出去”,在國外做人才招聘工作,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為了學習最前沿的技術,我選擇到國外看一看;為了祖國納米化學技術的發展,我一定要回國貢獻自己的力量。”劉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