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雖然不能說一人擁有一顆衛星,但是,一人擁有一個衛星的通訊號碼,我覺得是有可能的。”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與太空息息相關的航天事業一直是一個神秘且遙不可及的領域。但航天真的離我們這么遙遠嗎?楊峰的回答是“不”。
天儀研究院CEO楊峰。
楊峰畢業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后留學加拿大,“科班”出身的他畢業后一直在航天領域“折騰”。2016年,楊峰再次創業,他與合伙人任維佳開始“密謀”著一件大事,用楊峰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們在做一件改變世界的事情!”
2016年,楊峰帶著整個研究團隊,從北京遷往長沙,成立了天儀研究院(以下簡稱“天儀”)。而他所說的改變世界的事情,就是:造衛星!而之所以選擇長沙,除了因為地方政府的支持,還因為楊峰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湖南伢子。
降成本 讓更多人進入航天領域 近兩年,國家陸續出臺一系列政策,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商業發射及衛星研制,不少行業巨頭紛紛加入航天領域。而不同于我們常見的“大”衛星,天儀研究生產的屬于微小衛星。 重量低于1000公斤的人造衛星統稱為“微小衛星”,具有體積小、質量輕、研制周期短、成本低等優點。而天儀成功發射的“瀟湘一號”重8千克,在國際微小衛星領域屬領先地位。 天儀為科研團隊和企業提供太空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服務。其研發的“陳家鏞一號”,以國際標準3U立方星作為便捷的微重力科學研究與技術平臺,這也是我國第一次在太空開展化工領域的科學實驗。 目前,中國只有極少數人能夠進入太空進行在軌實驗,大部分的科學家和企業需要長時間的等待,甚至沒有機會,并且這其中的成本費用也是非常高的。而這也是楊峰加入商業航天的原因:“為了讓更多的科學家和企業能夠進入太空進行在軌實驗。” 在楊峰看來,福特將汽車量產以及降低成本,IBM把PC機量產以及降低成本,大疆把無人機量產以及降成本。現在,天儀也在做著同樣的事情,將衛星量產以及降成本。 衛星越來越小,成本越來越低,天儀把原先需要等待至少5—10年的時間縮短至1年,試驗的成本比傳統方式降低接近一個數量級,讓在軌實驗不再只是少數人的夢想,也讓更多的人進入航天領域。 讓航天觸手可及 兩年內造20顆衛星 對楊峰以及整個天儀而言,2016年的11月10日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這一天,由天儀研發的第一顆衛星“瀟湘一號”發射成功,這也是湖南省第一顆成功發射的商業衛星。今年2月,天儀研制的第二顆衛星“陳家鏞一號”在印度成功發射。這家剛成立不到兩年的公司,用自己的實力,給湖南帶來了兩顆衛星,這一切與楊峰以及天儀成員的努力十分不開的。 “第一顆衛星發射前的一個月,就在這間辦公室,大家幾乎都沒有睡覺,因為時間太緊了。”2016年,不少年輕人跟著楊峰來到長沙,這些人有從科研機構出來的,也有些是從其他行業轉到航天事業來的。他們抱著對航天事業的熱愛來到長沙,滿腔熱血灑在這里,他們的努力換來了今天的成功。 名氣大了,非議也就來了,有不少人質疑天儀的成績。在楊峰看來,不管是質疑也好,還是困難也好,都是一家企業成長起來必須要經歷的事情,他把質疑當成是對自己成績的肯定。同時,他也表示,只有做得更好,才能徹底讓人信服。 楊峰要做的不但從技術上,更要從思想上來改變人們對航天的印象。在研究衛星的同時,他會在公眾號和知乎上寫一些科普文章,向大家普及航天知識,告訴大家:“航天不是大家想象的只存在白墻里的研究所,航天是觸手可及的。” 至于未來,在楊峰看來,今明兩年造20顆衛星出來,就是對天儀最大的任務和挑戰。 來源:紅網 作者 | 曾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