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漣水謠”:此岸悠揚,彼岸花開
——讀劉克邦最新散文集《漣水謠》
文/賀有德
手捧湖南省散文學會主席劉克邦(群里人稱“邦哥”,何其親民也)散文集簽名本《漣水謠》,或許因為多年來一直寫散文,又或許因為寓所在漣水風光帶,還或許因為溫情流淌的題簽,感覺格外溫暖、親切。
我與“邦哥”至今不曾謀面,“相識”于湖南省散文學會作者群。觀其貌(頭像和圖片),慈眉善目,知是菩薩心腸一派;聽其言,樸實無華,知是平易近人一輩;讀其文,淳樸率真,知是不事雕飾一路。“邦哥”是我們這群精神貴族的“帶頭大哥”,每次露面,群情振奮。《漣水謠》面世,“邦哥”再低調也不行了,會員們紛紛搶購,一睹為快。
書,大地般厚重;文,大地般淳樸。懷著敬畏,放置案頭,展卷品讀,掩卷沉思,在質樸率真而又細膩豐厚的“漣水謠”里閱覽塵世眾生,品味悲歡離合,“漣水”此岸——彼岸,彼岸——此岸,卷起巨瀾,奔騰不息。
全書分為六輯:“流年繾綣”“旖旎山水”“心靈亮光”“記憶猶新”“人生品味”和“讀有所感”,前三輯敘寫逝水流年觸動心靈的難以忘懷的人和事,議論輔之,畫龍點睛;中間兩輯夾敘夾議,如王躍文主席所說:“頗有《世說新語》筆法,記錄真事,不做褒貶,諷喻自見。”最后一輯為評論性文字,精選八篇,書評、發言、講座皆有。六輯42篇,不拘一格,各有精彩。
在《漣水謠》里,長文好似“蘇海韓潮”,長風巨瀾,風云激蕩,多震撼焉;短文則如唐詩宋詞,離情別緒,豪放婉約,有深意焉。或長或短,不忍釋卷,究其原因,誠如著名評論家雷達所言:“劉克邦的散文,如一條富于生命活力平淌的河流……具有對現實感情和現實精神的深切關懷。”
《漣水謠》是長文,前有引子,后有尾聲,中間九節,結構嚴謹,而又洋洋灑灑,敘寫了一個男人“他”和兩個女人——湘鄉的“她”和黔城的“她”——的命運糾葛:湘鄉城里,漣水河邊,“全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和“她”走到了一起。可惜一個傳統得有點古板,一個“豪爽、瀟灑、活潑”“性格迥異、情趣不同”,幾年相處,“貌合神離”,“她”恪守著“三從四德”,“他”開始出門闖蕩,去了“遙遠的大湘西黔陽支教”,遇到了畢業于省立芷江師范回鄉任教的“她”,“雖然心存顧忌”,還是隱瞞婚史走到了一起。真相大白,同樣的恨——恨“他”無情、背叛,卻是不同的恨法,一個哭鬧,一個隱忍。但哭鬧的其實牽掛著身陷囹圄的“他”,隱忍的卻是留下最后的“情書”、帶著女兒走了。最后的結局是:黔城的“她”38歲英年早逝,湘鄉的“她”另組家庭,回來看望“他”和黔城的“她”的兒子……忠誠與背叛,守望與逃避,個人與家族,歷史與現實,剪不斷,理還亂,感慨系之!漣水河邊上演的“愛恨情仇、悲歡離合的人間活劇”,那個苦命孩子年過花甲時哼起的兒時的歌謠——“漣水謠”,誰能說得清?誰能解得開?
短文如《董師傅》寫的是小人物——董師傅,小事情——打的,大小城市平常不過的人和事,卻寫得有起有落,有血有肉。全文筆觸細膩,語言樸實而簡潔,詼諧而生動,形象而貼切;以人物對話貫穿全文,幽默鮮活,出租司機董師傅既樸實、善良又堅韌、豁達的硬漢形象躍然紙上,活靈活現。行文筆觸有廣度:董師傅無疑是進城謀求生存群體的一個縮影,以“點”帶“面”,有立體感,全方位輻射開來,將“的哥”群體的生存狀態真實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更有深度:且不說眾生皆苦,可生活的艱辛,尤其是小兒子卷曲在后座熟睡的細節,是“痛點”,生生扎痛了讀者的心!在作者筆下,勞動者的淳樸,艱辛的生活,那是平凡之中孕育的真善美,讓讀者頓生敬畏之心!小中見大,視角獨特,而這樣的價值取向,同樣令人心生敬畏!
“邦哥”位居高層,卻能眼光朝下,深情關注底層,關注底層人物的命運悲歡,進而彰顯人性的光輝。與此同時,既有鮮活的生活氣息,又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因其人也淳樸善良故其文也樸實厚重。眼中所見,筆下所寫,其人其事,一個個,一件件,盡是塵世眾生相。這些人,這些事,也曾在我們眼前、我們身邊出現、發生,我們似乎司空見怪,乃至習以為常;可在劉克邦眼中、筆下,款款深情,娓娓道來,便如大地般深沉厚重,有快感,更多的是痛感,酸甜苦辣,喜怒哀樂,交響樂似的,民謠似的,緩緩流出,感人至深,更引人深思,眾生百態,人事艱難,無不直抵人心深處,在此岸,至彼岸,風云激蕩,乃至讓人潸然淚下。
王躍文主席曾為“邦哥”獲獎散文集《金秋的禮物》撰寫授獎詞,其實用來作為最新散文集《漣水謠》的解說詞,同樣恰當:“劉克邦的散文以最質樸率真的筆墨,還原日常生活的豐厚質地,發掘平凡生活中的溫暖詩意,謳歌尋常人物心靈中的真善美。他的散文是對生活的溫情觸摸,有對人性的細膩描寫,有對人生的寬容理解,有對倫理道德的敬畏與堅持,表達了人類對美好與溫暖的永恒追求。”